聯系方式
地址: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盤胥路859號69閣文化產業園A1幢
電話:400-018-1982
0512-69153872
傳真:0512-69153873
郵箱:szhuanbao@163.com
“江南好,風景舊曾諳。日出江花紅勝火,春來江水綠如藍。能不憶江南?”時隔千年,追尋詩人白居易記憶中的美景,在江蘇這片美麗富庶的土地上,碧水蜿蜒、小橋流影、青墻黛瓦、櫓聲欸乃,一幅生態畫卷正用自己的方式歷數著滄桑與變遷。
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。協調推進“四個全面”,努力建設經濟強、百姓富、環境美、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,習近平總書記為江蘇發展確立了新坐標,要求我們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相輔相成、相得益彰的路子。
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力度,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,是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科學施策、標本兼治、鐵腕治理,努力向人民群眾交出合格答卷。
江蘇省委、省政府歷來重視環境保護、生態建設。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更把“生態環境更加優美”作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“六大目標”之一。江蘇發展要有這樣“一桿秤”,“秤”的一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,而生態就是那個秤砣,秤砣雖小,但要壓千斤。這是新一屆省委領導班子向全省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。
好生態,既為發展添動力,更為民生增福祉。有了好生態作底色,發展才能成為亮色。為此,江蘇堅持把環境保護作為轉方式、調結構的重要抓手,作為惠民生、促和諧的重要任務,堅決向污染宣戰,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步伐正在加快。
綠色轉型加速推進。將綠色元素融入社會的方方面面,已成為江蘇人的普遍共識。堅持“調高調輕調優調強調綠”,江蘇產業結構實現“三二一”的標志性轉變;在全國率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,配套制定生態支付轉移和監管考核細則,接近1/4的國土面積被嚴格保護,生態空間管控真正落地,形成制度性成果;連續舉辦7屆環保產業技術交流洽談活動,吸引美國、丹麥、以色列等多個國家和國內頂尖環保企業參加,全省環保產業營業收入達1950億元;累計建成國家生態市縣45個、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21家。江蘇正立足已有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,奏響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“雙贏”交響曲。
治污減排日趨系統。全力落實水、氣、土三大治污行動計劃,年內實現“三個全部”:燃煤大機組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、燃煤小鍋爐全部“清零”、縣以上城市污水處理廠全部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。同時,升級黨政領導“河長制”為“斷面長制”,形成組合拳,合力推進水質改善。出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,污染詳查全面啟動。2013年至2016年,全省PM2.5平均濃度下降30.1%,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提高9.9個百分點。去年,國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提高6.1個分點,劣Ⅴ比例下降5.2個百分點。
環境監管全面從嚴。嚴格執行新環保法,落實網格化環境監管機制,全省劃分四級以上網格1.5萬個,初步建立8000多人的巡查隊伍,織就“橫向到邊、縱向到底”的環境監管網。強化環境司法聯動,建立環保“黑名單”制度,完善“一企一檔、動態更新”的污染源監管信息平臺。新環保法實施以來,江蘇共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9903 件、處罰總額12.17億元,1214名環境犯罪分子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。一個強烈信號在反復釋放:江蘇產業發展的環境“低成本”時代已經成為歷史,環境守法必須成為常態。
環保改革逐步深入。出臺“管發展必須管環保、管生產必須管治污”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,印發“有責必問、問責必嚴”的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。制定實施江蘇省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綜合改革方案,率先開展經濟社會綠色發展評估,率先試點區域發展戰略環評,率先推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,率先實施水環境資源“雙向補償”制度,率先建立企業環境信用評價體系,為江蘇綠色發展提供管長遠、管根本、管全局的制度保障。
社會共治同向發力。出臺江蘇省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,大力推廣環保圓桌對話機制,引導公眾有序地參與環境公共事務管理。連續5年開展環境宣傳教育周活動,全省環保社會組織聯盟成員增至24家,建成國家環??破栈?/span>9個,數量全國第一。生態文明建設從共識、共為走向共建、共享,正在畫出更大、更美的環保“同心圓”。
江蘇環保工作總體走在全國前列,這是中央環保督察組對江蘇工作的評價。而在肯定鼓勵的同時,中央督察組也指出,江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突出,一些結構性、區域性環境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。為落實中央督察整改要求,2016年底,一個代號“263”的專項行動迅速席卷江蘇大地。作為江蘇生態環境保護方案的“加強版”,一場“不求面面俱到、緊盯關鍵矛盾、清除沉疴頑疾”的環保攻堅戰全面打響。
“263”是“兩減六治三提升”的簡稱?!皟蓽p”就是以減少煤炭消費總量和落后化工產能為重點,抓住當下江蘇轉型發展兩個最突出的矛盾,以“傷筋動骨”之決心,求“脫胎換骨”之實效;“六治”就是更大力度地治太湖、治垃圾、治黑臭、治畜禽、治揮發性有機物、治環境隱患,著力解決老百姓反映最強烈的六個突出問題;“三提升”就是提升生態保護水平、提升環境經濟政策調控水平、提升環境監管執法水平,用改革創新的辦法,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保障。
根據專項行動所設立的總體目標:到2020年,全省煤炭消費總量減少3200萬噸,化工企業數量大幅減少,PM2.5年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20%,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72%以上,國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達70.2%,劣V類體基本消除……一份份“軍令狀”,重如泰山,堅如磐石。
簽下軍令狀,吹響進軍號,江蘇迅速行動:嚴格落實煤炭消費總量和強度“雙控”制度,開展化工行業“四個一批”專項整治,建設一批生態保護引領區和生態保護特區,高起點規劃江淮生態大走廊,實施與污染物排放總量掛鉤的財政政策……一項項組合拳,拳拳相扣、拳拳給力。
一分部署、九分落實。專項行動開展以來,省委、省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指示,絕不能打著穩增長的旗號,給有污染的企業、有風險的項目打黃燈、開綠燈。省委、省政府成立實體化運作的“263”專項行動領導小組,省長親自掛帥組長,分管副省長擔任辦公室主任,每周現場辦公,研究解決具體問題;7個部門牽頭的11個子行動方案全部出臺,省市縣三級明察暗訪全面展開,持續曝光突出問題,持續傳導壓力,推動地方黨委政府舉一反三,真正起到曝光一個、震懾一片、整改一批的效果。各市、縣(市、區)也參照省里做法,成立專項行動領導機構,“一把手”親自抓部署、抓協調、抓督辦,層層落實、環環相扣,形成強力推進態勢。把省級和各地“263”舉報電話發到每個人的手機上,發動全社會參與,打一場“治理污染、守衛家園”的人民戰爭。
用猛藥治痼疾,開良方促長效,不獲全勝不收兵。今年前4個月,全省已關閉燃煤鍋爐3177個,關停落后化工產能308家,開展黑臭水體治理866個,關停、搬遷畜禽養殖場4309個。廣大群眾真切感受到了身邊環境的明顯改善。
群眾的期盼就是我們的努力方向。圍繞“聚力創新,聚焦富民,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”,以創新為引領,讓綠色發展成為江蘇的鮮明優勢,增進群眾的生態福祉,讓群眾擁有更多的環保參與感、獲得感。這是我們今后5年必須打贏的主攻仗。
江蘇是個好地方,“美麗中國”的江蘇畫卷正徐徐展開。天更藍、山更綠、水更清、空氣更清新,這片有風景、有底蘊的土地將演繹出更加精彩的環保故事,描繪出更為絢麗的生態篇章。
轉自江蘇省環保廳
蘇州市環境保護有限公司從事cod、氨氮、總磷、總氮、重金屬、VOCs、CEMS等在線儀表銷售及在線儀表運營維護工作;擁有35年廢水、廢氣、噪聲治理經驗。全國統一熱線:400-018-1982。